张岱:老窑湾筷子巷纪事
2024-04-24 16:24:3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吴东晓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195

资料图(图片来源:湘潭在线)

筷子巷纪事

文|张岱

下唐兴寺,顺河街往大码头方向走不到八十米便是筷子巷了。筷子巷从河边码头往北走到燕窝里老电灯公司处联新马路,四五米宽,不到一里路长。过去却是个大有名的所在。

筷子巷产筷子。筷子巷的筷子以竹筷子为主。那时筷子巷两侧隔十米二十米远就有一家商居合一的篾铺,几乎家家都有楠竹筷子卖。竹扫帚、竹扫把、炸油条的大长竹筷、竹篮子、竹沥米箕、竹笊篱,凡属竹可制可编的,五花八门的日用竹器都有,只有你想不到的。而且还可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,特别加工。筷子据说是大禹治水时在野外就餐,折两根树枝子夹菜,故此得以发明,古称箸、梜,通常由竹、木、骨、瓷、象牙、金属、塑料等材料制作。中国发现的最早被认定的筷子是殷墟出土的铜筷子,安徽贵池还有更早的春秋时期出土的一双玉筷子。在那时筷子并不是主要的进餐工具,那时人们进餐工具还是以餐叉和汤匙为主,筷子是用来分拣食物的。到了汉代筷子才演变成了人们的主要就餐工具。从铜筷、铁筷、玉筷慢慢演变成百姓都用得起的木筷、竹筷。商纣王时的大臣箕子见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则知其要骄奢淫逸了,《韩非子》中记载:“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。”寻常老百姓多用木筷,南方多竹,故南方人以竹筷居多。古时筷子长度有讲究,为七寸六分。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,七情指的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;六欲指的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传统饮食注重菜肴的切割和烹饪技巧,七寸六分的长度是最为合适手、嘴协调的长度,既能够灵活使用,又能够控制食物。筷子形状有讲究,筷子下圆上方寓意着天圆地方,使用筷子则是天、地、人三才合一,强调做人做事要合天道、循地理、讲人情。筷子使用方法有讲究。筷子两根为阴数,用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三指为阳数。此谓阴阳结合。筷子使用中又动又不动,是谓动静结合。筷子有使用禁忌,如三长两短、仙人指路、品箸留声、击盘敲盅、执箸巡城、迷箸刨坟、泪箸遗珠、颠倒乾坤、定海神针、当中上香这十种禁忌,时刻提醒人们在享受口腹之欲时,不能忘了做人做事的规矩。

老窑湾筷子巷(图片来源:湘潭在线)

筷子巷的人会划龙船。筷子巷的龙船在明清时水运发达时最盛,传统龙舟比现在的国际标准龙舟气势足多了。约莫有三丈长,从前面鹅峰、中舱、鼓舱、尾舱到导桨,每侧有桡手16至18人,还有鼓手、锣手、哨手兼旗手各一名,船尾桨手每侧三名,船尾斜插一面帅字大旗,迎风招展,猎猎有声,好不威风。当时筷子巷的龙船喜欢和对河东坪镇老虎通的船捉对比赛厮杀。只要两船相遇,不管赛时、平时,总要分个你高我低。只听得锣鼓一紧,桡手、桨手就血脉贲张。两条船从杨梅洲水域方向杀将过来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。桡手把桡子快速、整齐、深深地插入水里,然后用力向后推送。桨手看准航道、抢好水头,还要奋力向上向下划压导桨。船在水中起了“猫公罩”,真个是出山猛虎、入海蛟龙,一时把湘江闯腾得白浪腾涌、水花四散。两岸看众加油呐喊,跟着船跑,看到底是谁输谁赢。至今筷子巷一带还流传着不少划龙船、看龙船的歌谣。

划船还是下五都,金凤筷子一把收。码头父老频摇首,至今还是不服周。

桡击水花竞中流,端阳鼓响赛龙舟。看客岸边齐搓手,恨船慢他人一头。

端阳鼓响满河舟,上得壶山最高楼。惊见人群忽波动,都道筷子拔头筹。

划手闻鼓胆气开,飞舟劈波踏浪来。冠军今不到我手,谁人敢上领奖台?

(湘潭赛舟,赢者可摇旗呐喊,码头铳炮连天。输者只能偃旗息鼓,吃黄瓜蒂子,甚至弃船不要。故划船不打背时讲,一个个豪气干云。)

满河作鼓振金闻,两岸回响作雷声。树荫难将蛟龙隐,离水三尺犹带风。

(端午后将龙舟拖上岸,用架子将船架于湘江边,颇有“马思边草拳毛动,雕眄青云睡眼开”之意。)

筷子巷有人间烟火味。筷子巷住的都是五行八作、胼手胝足的升斗小民。他们对社会要求不高,只要有口饭吃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那时要看人间百态:喧嚣的街市,平民的日常,引车卖浆、贩夫走卒的不易,你只要到筷子巷走一遭便知。湘潭本地诗人写筷子巷的生活,也留下了不少清新明快的杂诗。

一 

织篾屋,吊脚楼,我家筷子巷里头。晨摇筏子捕鱼去,暮燃柴火煮汤稠。菜农挑担沿街卖,市民摆摊屋外头。五行八作相杂处,涨水船平两层楼。街上麻石路,水中百舸游。沙湾把澡洗,春至梅洲游。回味知多少?临风又添愁。

目眺唐兴寺,睹香铺开门,杨梅求子。身临望衡亭,看金凤展翅,湘江水来(金凤庙,水来坪,香铺巷,杨梅洲,求子桥全系窑湾里的地名)。

洲头野渡古店家,酒旗迎风大碗茶。客来长条凳上坐,网养活蹦好鱼虾。

千里江山一望收,望衡亭下古渡头。斜插钓竿碧潭傍,渔翁闲似野沙鸥。

三杈架边老妪忙,印花蓝布旧衣裳。刚将鱼嫩河水煮,又扯野菜大堤旁。

杨梅洲上野店家,待客茄子与鱼虾。杨柳河风一锅煮,味道还是此处佳。

古树江渚喝几盅,晓烟斜看酒旗风,飘然欲仙绝佳处,妇道河虾犹未烹。

麻石路面雨巷中,女郎纸伞木屐声。转过墙根忽不见,怅失丁香怨东风。

江山胜迹豁吟眸,酒旗随风小巷多。望衡亭上频怅望,湘流千载日如梭。

户牖依堤屋当风,墙斜聊靠古木撑。筏子长系杨柳岸,妇正得闲补渔罾。

近处不全是苟且和辛劳,远处也不全是诗和惬意。只要做个有趣的人,超脱了功名利禄的羁绊,在筷子巷中也可且插梅花醉洛阳。谁说不是呢?

作者简介

张岱,湘潭十八总沙湾唐兴街人,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,先后在湘潭市下辖郊区、雨湖区多处工作,后至市人大就职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时有作品刊于报章,尤以湘潭老城掌故系列为读者喜好。

责编:吴东晓

来源:雨湖区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